民机的国产制造通航的美好未来
本报记者 张人尹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通航直升机在抗震救灾中崭露头角;2022年,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型灭火/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00全状态新构型灭火机在广东珠海首飞成功;今年,国产4吨级双发多用途高原型直升机“吉祥鸟”AC332成功进行全状态首次飞行……从合作使用到自主研发与生产,直升机不仅跨越了高山与沙漠,更见证了制造强国一路走来的步履铿锵。
从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的代工厂、加工厂,到核心技术的“国产替代”,一步步走来,民用航空制造业不仅体现了我国实力的不断增强,也推动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新舟”“鲲龙”“吉祥鸟”……一个又一个响亮的国产民机代号走出了一条条从设计研发到制造生产的艰辛道路,树立了“中国制造”的品牌榜样。
需求决定了民机制造的方向。为填补800公里以内中等运量市场的区域航空运输业务空白,能够适应高原高温地区复杂飞行环境和短距频繁起降的新舟MA700面世;为满足我国森林灭火和水上救援的迫切需要,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诞生;为弥补我国当前航空应急救援装备中的薄弱环节,“吉祥鸟”AC332研制成功。每一个机型的研发和生产,都是为了满足相关应用体系建设的需要。
制造提高了通航应用的灵活度。“借来”“租来”存在“卡脖子”问题,自主可控加强了我国的通航力量,各类通航作业也因国产机型的加入而更方便灵活:愈发完备的通航应急救援体系让交通指挥、疏散引导、抢险救援等急难险重工作井然有序;国产直升机、国产无人机的高效运行助力农业播种、林业防火;多样化国产机型的加入丰富了通航业态,无论是短途游览还是低空旅行都变得触手可及。
通航应用促进了低空经济繁荣。制造业之所以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是因为其价值链长、关联性强、带动力大,不仅可形成先进制造业集群,还可以打造一条条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从低空制造产业出发,到低空飞行产业、低空保障业务,再到综合服务产业,以通用航空产业为主导的低空经济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均能深度融合,各类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国产化将促进各类低空飞行活动,带动低空经济相关产业蓬勃发展。
“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目标擘画未来,国产民机制造须锚定高端化迈进、智能化升级、绿色化转型,为通航发展多添翼,让低空经济多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