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中文版·English

|企业邮箱 |OA办公系统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

核心产业

民航运输金  融

航空置业通用航空

航空制造文化旅游

航空物流

联系我们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郑东新区龙湖中环路如意西路交叉口向北100米航空经济服务中心
邮编:450000
电话:0371-87519086
传真:0371-87519086
网址:/


专家论道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开云网页版-开云(中国) >专家论道

无人机应急救援大有可为

时间:2024年10月12日   来源:

童矿

我国作为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70%以上城市、50%以上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海洋等灾害的高风险区,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灾害风险高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尤其近年来我国多地遭遇强暴雨袭击,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凸显了我国自然灾害防治的严峻形势。

在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过程中,无人驾驶航空器(以下简称“无人机”)以其安全可靠、高效便捷、成本低廉等特点,有效解决了传统应急救援手段无法安全实施、反应速度慢、处置成本高等问题,为应急救援带来革命性的变革。

近年来,国家层面和各部委高位推动无人机在航空应急救援中的应用。2021年12月,国务院发布《“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强调要推广应用无人机等高技术配送装备,提高应急运输调度效率;2022年6月,应急管理部发布《“十四五”应急救援力量建设规划》,提出加快构建大型固定翼灭火飞机、灭火直升机与无人机高低搭配、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的应急救援航空器体系;2024年1月,应急管理部、工信部发布《关于加快应急机器人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到推进无人机等应急机器人在森林草原火灾巡检与救援、巡堤查险、应急指挥通信、物资运送等领域的实战应用与示范;2024年3月,工信部、民航局等部门发布《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推动构建有人无人、高低搭配、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的航空应急救援装备体系,加快无人机在应急救援领域的示范应用。无人机在灾前预防与准备、灾时监测与预警、灾中处置与救援和灾后恢复与重建四个阶段都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与前景。

覆盖各阶段 无人机应急救援崭露头角

我国无人机在航空应急救援中的应用较晚。2008年汶川大地震期间,无人机第一次出现在我国的灾害事故救援现场,随后在玉树地震、新冠肺炎防控、松辽流域暴雨洪涝等灾情和疫情中,无人机在应急救援灾前、灾时、灾中和灾后四个阶段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借助无人机的喊话功能,开展灾害预防知识普及、避难场所和逃生路线宣传等工作,既缓解了人员不足,又扩大了覆盖面,有力增强广大居民防灾减灾意识。与此同时,在灾害发生前,利用无人机对河道、山体、道路、桥梁、电力设施等重要设施进行定量检测,为后续的灾时监测与预警提供基准数据,可提高灾时监测效率和增强预警准确性。

在灾情监测与预警方面,实时监测是掌握灾情、预防二次灾害发生的重要手段。通过对灾情的实时监测,无人机为指挥中心提供了准确的灾情信息,使得指挥决策更加科学和及时。与此同时,利用无人机对变形率、风速、流速等关键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可以有效预防二次灾害的发生。

自然灾害往往伴随着次生灾害的风险,如水质污染、空气污染、地质灾害等。无人机通过搭载各类环境监测设备,能够持续监测灾区环境质量,及时发现并预警潜在的次生灾害风险,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在灾害发生时,往往会带来地面大面积的无线通讯系统受损等问题,如何有效开展灾中处置与救援的通讯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通过中大型固定翼无人机或系留式多旋翼无人机搭载小型化通信中继设备,可快速有效恢复灾区通信功能,保障救灾指挥调度和满足灾区民众的联络需求,打通灾区通信“生命线”。

在黄金救援72小时的过程中,更快速及时地搜索发现等待救援的人员,是提高应急救援能力水平的关键,而无人机在应急照明、物资配送、人员搜救等场景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通过搭载定制的大功率、高流明照明灯,系留式多旋翼无人机与地面供电设备直连,可实现24小时全天候留空照明作业,有效保障灾区夜间救援的正常、高效开展。无人机不受地形因素的限制,能够对人力难以到达的灾区进行物资配送,目前在实践中主要采用“蜂群”战术,将食品、饮用水、药品和救援器材等物资快速、及时、有效地运输或投递至救灾一线;无人机通过自身搭载的红外热成像相机,可帮助采集现场热辐射数据,便于搜寻肉眼不易发现但与环境存在着较大温差的物体,为白天、夜晚的搜寻与研判工作提供重要信息支持;无人机还可搭载小型生命探测设备,深入地面搜救人员难以到达的受灾地点搜寻幸存者。

在灾后恢复与重建过程中,植保类无人机作为高效、科学、无接触式的防疫消杀工具,其消杀作业具有喷洒均匀、覆盖面广等特点,能够用于面积较大、整体消杀覆盖较难的环境。此外,搭载多视角影像采集装置的无人机还可用于灾区实景三维地图的绘制,确定灾区受损情况、对损失进行估值,帮助政府和相关部门制订科学合理的恢复重建方案。

各方齐发力 无人机应急救援未来可期

随着我国低空经济的蓬勃发展和无人机相关技术的不断进步,无人机在灾难管理中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无人机应急救援市场未来将是一片新“蓝海”。同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无人机航空应急救援在“人、机、环、管”四个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及其未来发展方向。

人机结合深化、人机协同加速是重要发展方向。未来,借助增强现实技术,救援人员可佩戴特殊设备,实现沉浸式指挥与操作,这种人机结合的深化将极大地提高救援效率和增强准确性。

通过智能化的任务分配系统,根据灾情严重程度、环境复杂度等因素,无人机作为空中快速响应力量,将与地面救援队伍无缝对接,实现救援力量的最优配置,通过精准定位、物资投送、伤员转运等功能,加速救援进程。

空地一体化、有人/无人协同是大势所趋。无人机航空应急救援将更加注重包含无人机、卫星、地面传感器等在内的多维监测网络空地一体化救援体系的构建,实现全天候、全地形的灾情监测与评估。同时,空地一体的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实现了信息共享、资源调度、任务分配的一体化管理,将进一步提升整体救援效能。

凭借其灵活性、长航时和低成本的优势,无人机与有人机配合,利用其载重能力、复杂环境下的操控性能和人员转运能力,两者之间的数据共享、实时通信和任务协同作战将成为常态,共同提升救援行动的效率和成功率。

随着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频发,应急救援环境日益呈现出复杂多变且突发的特征,这就要求无人机具备更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和抗干扰能力,能够在恶劣条件下稳定飞行并准确执行任务。与此同时,无人机与其他应急设备、系统要加快实现无缝对接,并形成高度集成的应急响应网络。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应急救援领域的进一步拓展,无人机应急救援任务需求将更加多样化。除传统的灾情监测、物资配送等任务外,还可能涉及化学泄漏的空中监测与处置等更加复杂和专业的救援行动。

未来,随着无人机技术在应急救援领域的广泛应用,政策将趋于完善,协同监管也会不断加强。政府及相关部门将加大对无人机应急救援的监管力度,制定更为明确、具体的法规和标准,以确保无人机在救援行动中的安全、有效运行。

可以预期,对无人机应急救援的监管将不再仅仅依赖于单一部门或机构,而是会形成一个多方协同的监管机制。这包括政府、企业、行业协会以及社会公众等多方面的参与,这种多方协同的监管机制将有助于提高无人机应急救援的整体监管水平,保障救援活动的顺利进行。

(作者单位: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运输所低空经济室)